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聂晓静: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03月21日  点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陕西是西部地区经济中心,应该立足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良好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陕西发展新篇章、争做西部示范。

彰显科技创新优势,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和内驱动力,特别需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一要强化在陕国家战略科技组织力量。为充分激活和释放陕西科技创新动能,就要统筹抓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型举国体制的陕西路径。进一步调整和聚焦科技创新重点,瞄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和陕西产业创新需求,产生更多“0-1”重大原创性成果,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1-N”重要颠覆性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根基。二要高位推进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西安“双中心”成形起势。发挥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牵引带动作用,拓展秦创原总窗口服务功能,探索“创新飞地”“离岸孵化”等模式,推动市县、园区、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加强西安“双中心”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在加快推进空天动力、能源等陕西实验体系建设、实体化运营的同时,为改造提升陕西传统科教机构平台作用,使其更加有效、更贴近产业,以“产业研究院”或“省市实验室”的名义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其开展面向产业的合作研发和技术服务,在研发能力建设上重点调整和吸纳传统优质科教资源,使其成为企业“外挂”的研发团队。三要加强科技创新省内转移转化和区域合作。为形成秦创原总窗口和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区与产业腹地良好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创新模式,推动西安科技创新成果在省内、尤其是产业腹地主载区(如关中地区)优先转移转化;另一方面,要跳出区域,链接域外产业腹地。可通过结成“伙伴城市”、互建“飞地”、建立产业和研发基地、园区共建基金、共建研发项目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真正让科技“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领域新赛道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载体,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一要强化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先“立”后“破”,以“稳”求“进”,立足陕西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利用陕西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新动能。二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解决制约陕西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依托现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壮大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安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产业和人才占到了全国1/3,是我国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镇,大力发展市场化航空航天产业和低空经济,探索新的太空经济业态,太空空间将有可能与网络空间一样成为下一个空间经济发展的机遇。要避免在已经相对成熟、缺少创新空间的领域盲目加大投入。三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突出创新策源与范式引领,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制高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勾画路线图,研判重点产业列表,聚焦光子、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聚集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组织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

发挥企业和人才主体作用,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一要向“新”提“质”。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也是当前企业需要清醒把握、倾力为之的关键。企业要更加重视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以管理创新激发自身潜能,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步伐,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尤其要管好新的要素——数据、用好新的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建好新的生态——以企业家和人才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围绕企业产业创新需求,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将企业主导“揭榜挂帅”、“科学家+工程师”、“高校科技成果路演”等有效方法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完善人才评价、引用制度。要把推进人才评价方式改革作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中心目标,合理设置各类因素权重,引导科研人员聚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充分利用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有效释放西安“双中心”和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20名的能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保障政策,构筑人力资源高地。

(此文刊发在《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9日),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聂晓静;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主任、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刘晓勇



上一条:刘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一条:刘晓科:念好“新”“转”“融”三字诀,稳步培育新质生产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