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刘晓科:念好“新”“转”“融”三字诀,稳步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04月07日  点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只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革新观念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才能探索出一条地方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培育并形成与区域副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相契合的新质生产力。

一、“强才引智”坚持创新驱动,在“新”字上求突破,加大要素创新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发展。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招才引智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盘活科技工作者存量,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从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来看,据调查统计,宝鸡市现有各类科技工作者18万余人。科技工作者密度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这与宝鸡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位次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稍显匹配不足。坚持问题导向把脉问诊,精准解决影响创新驱动发展、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的顽疾,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存量科技工作者活力释放。

二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搭建人才要素集聚平台。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互促模式,激发全社会、全员、全要素参与全面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一方面,筑巢引凤,实施人才柔性管理。持续深化“领军人才+项目研发+创新团队”招才引智模式,创新“校聘市用、企用”模式,鼓励引导企业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创新机制培育本土创新人才。依托陕西高教资源优势,形成校企育人“双重主体”,进一步强化企业重要作用,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三是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为创新保驾护航。从创新政策来看,我市出台相关政策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段,一是起步萌芽期(2010—2013年),时值全市正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政策支撑需求较大,主要聚焦人才引进;二是密集爆发期(2015—2019年),主要聚焦教育、医疗、创新创业孵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密集出台相关科技政策;三是整合稳定期(2020年以来),主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基于问题导向、在中省上位政策的指引下,注重解决科技工作者数量短缺、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当前,应进一步整合现有创新政策,废改立并系统出台人才政策包,补齐人才集聚短板,逐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洼地。

二、“强基固本”推动产业转型,在“转”字上下功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宝鸡作为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工业重镇,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土壤和良好的转型基础。

一是赋能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智慧农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试点。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现代农业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改造农业产业链,搭建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的平台,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实时分享,促进产业内部与跨产业的协同合作。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产后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步伐,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龙头企业贯标、规上企业对标、示范企业创建、工业App推广、标识解析建设、云上平台培育”六大行动,进一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1+N+N”模式的示范带动效应,全力打造区域、行业和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互联互通、协同配套。

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依托“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引导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围绕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进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抢抓数字技术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创建“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市”为抓手,打造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链、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和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的数字治理产业链等三个产业链。抢抓元宇宙发展新赛道,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让元宇宙产业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强筋健骨”加速四链融合,在“融”字上做文章,实现跃迁发展质变,有效形成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能够有力统筹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集聚发展新动能,夺取竞争新优势。聚焦解决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链条各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宝鸡须在“融”字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持续推动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质变,推动经济跨越发展,有效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新质生产力“有力主体”。针对产业链建设的痛点、难点、堵点,依托“秦创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宝鸡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对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凝炼技术创新点,参与实施省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实现关键环节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精度数控刀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产业技术链的整体突破。着力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破题”的协同科研模式,支持订单式研发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新质生产力模式与路径。建立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发挥宝鸡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概念验证、中间试验和技术咨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要求,发挥宝钛、秦川机床等链主企业龙头引领作用,补强补齐配套,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重点提升基础产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和基础软件研发、先进基础工艺和尖端设计能力,提高全市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建强人才链、资金链,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支持创新主体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聘用、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方式,引进培育高端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或团队。建立企业家服务平台和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关心关爱,构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链。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资金、企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比重。引导产业保险、社会资本、股权投资等支持保障产业发展模式,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经费投入统计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不断提升。

(此文刊发在《宝鸡日报》(2024年4月7日),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晓科。)



下一条:刘晓勇: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