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郭霄鹏、马多秀、 张笑予: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基于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2021年11月18日  点击:[]

摘要: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西部高校应承担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西部高校理应而且也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在对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当前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存在教师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和意义认同感较高与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方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因此从政府、西部高校自身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高校;调查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把握国内外发展局势,在新时代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金融贸易等硬实力的打造,更涉及教育领域、文化领域、国际交往、政策法规等软实力的整合与提升。从长期效益来看,教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硬实力的较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归根结底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推动和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特色鲜明,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接壤,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最为便利的地区,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西部高校应承担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西部高校理应而且也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七年多来,有关高校如何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状况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主要基于对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 149名教师的调查数据来探讨和分析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状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部高校教师为调研对象。课题组对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甘肃、四川、广西、云南等8个省(区)的34所高校教师进行实地调研,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149份。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如下: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教师占58.9%,男教师占41.1%;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的占19.7%,31-40岁的占41.3%,41-50岁的占25.8%,51-60岁的占12.6%,61岁及以上的占0.6%;从学校类别分布来看,“双一流”高校占15%,普通本科院校占59%,职业院校占26%;从地区分布来看,陕西占37.1%,宁夏占13.8%,青海占10.9%,云南占8.6%,甘肃占8.1%,广西占8.1%,四川占7.7%,内蒙古占5.7%;从专业分布来看,文科占43.2%,理科占34.9%,工科占21.9%;从学历分布来看,博士研究生占23.5%,硕士研究生占49.2%,本科生占25.8%,专科生占1.5%。研究对象分布广泛,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笔者从高等教育功能的视角分析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并在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以及组织专家研讨和高校教师座谈的基础上,设计《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的主要维度包括政策认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调查问卷结构如图1所示。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系数计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846,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二、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按照调查问卷的6个一级指标内容,逐项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数理分析,以期呈现当前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状况。    

(一)西部高校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状况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来源。对于西部高校教师来讲,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是其自觉投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和基础。



1.西部高校教师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以提高公众的知晓度。调查发现,教师对“您了解‘一带一路’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的回答中,35.6%的教师选择“电视、报纸等渠道”,32.4%的教师选择“手机新闻、朋友圈等网络终端”,30.8%的教师选择“学校宣传”,1.2%的教师选择“其他途径”。由此可见,西部高校教师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是多元的。其中,新闻媒介是教师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最重要途径,这也说明国家媒体在宣传“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手机成为教师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设备。此外,高校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也是教师了解和掌握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  

2.西部高校教师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价值的认识  

在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教师是实施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自身对其价值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效果。一般来讲,教师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价值的认同程度越高,那么,服务效果也就会越好。调查发现,教师对“您认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价值如何”的回答中,56.1%的教师选择“非常有意义”,25.8%的教师选择“比较有意义”,14.8%的教师选择“有意义”,2.9%的教师选择“一般有意义”,0.4%的教师选择“没有意义”。从总体来看,教师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程度是较高的,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非常有意义。  

3.西部高校教师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认识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有学者认为“对西部高校而言,‘一带一路’政策既是促进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更是西部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切学术科研活动都要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调查发现,教师对“您认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有哪些方面”问题的回答中,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人才培养”的占72.9%、选择“文化交流”的占13.1%、选择“科学研究”的占9.5%、选择“合作办学”的占3.1%、选择“成果转化”的占0.7%、选择“其他方面”的占0.4%。可见,人才培养居于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位,是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内容,这与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功能高度一致。    

(二)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状况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人才支撑,西部高校需要积极承担起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65个,涉及亚、欧、非三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有53种,所以西部高校培养的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1.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院校地处相对偏远的地方,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迟滞,对外信息交流不畅等原因,致使教育观念趋于保守,发展的危机感和急迫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魄力有限。有学者提出“西部高校发展的全部生命力在于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新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教育人才观、新的教育质量观的全新确立” 。人才培养是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内容,教育理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程度如何”问题的回答中,7.4%的教师选择“非常高”,30.1%的教师选择“比较高”,18.0%的教师选择“高”,29.7%的教师选择“一般高”,9.3%的教师选择“不高”,5.5%的教师选择“不知道”。从统计结果来看,选择“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比例之和是37.3%,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吻合的。在调研中有位高校管理者讲到:“高校能否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加快学校国际化建设的步伐,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理念,能不能跟上国家政策,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确实没有采取什么明确的举措。”所以说,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如何与“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相融合是当前高校领导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师资状况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依靠教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和关键因素。西部高校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调查发现,教师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如何(外籍教师数量如何)?”问题的回答中,4.1%的教师选择“非常高”,18.3%的教师选择“比较高”,39.2%教师选择“一般”,16.4%的教师选择“比较低”,14.5%的教师选择“非常低”,7.5%的教师选择“不知道”。选择“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比例之和是22.4%,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国际化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卡方检验,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如何(外籍教师数量如何)?”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教师国际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

此外,调查发现,教师对“您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与文化吗?”问题回答中,3.3%的教师选择“非常了解”,16.6%的教师选择“比较了解”,14.9%的教师选择“了解”,40.7%的教师选择“部分了解”,24.5%的教师选择“不了解”。从统计结果来看,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教师不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与文化。通过卡方检验,不同年龄的教师对“您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与文化吗?”问题的回答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呈现出教师年龄越小,他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与文化了解程度越高的趋势。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状况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内容。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有没有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而开设的课程”问题的回答中,29.3%的教师选择“有”,21.8%的教师选择“没有”,48.3%的教师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学校开设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课程,而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开设或对此表示不清楚。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多元化,这就意味着西部高校必须注重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工作人员在介绍联盟发展状况时认为,语言是联盟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以陕西省为例,唯一的语言类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外语专业,除了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大语种外,还包括阿拉伯语、泰语、土耳其语等十余种小语种,其他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而很多地方院校只开设英语专业。因此,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院校如何化解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中语言方面的瓶颈,是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学研究状况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深入和国际交流活跃的优势,加强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因此,科学研究是考察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1.西部高校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状况  

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有去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的回答中,5.0%的教师选择“去过很多次”,11.0%的教师选择“只有一次”,45.5%的教师选择“从来没有但很想去”,34.9%的教师选择“没有机会”,3.6%的教师选择“不想去”。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术交流的愿望,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机会较少,仅有16%的教师去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今后西部高校应积极为高校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高校教师“走出去”。  

2.西部高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状况

调查发现,教师对“您参与(主持)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项目”的回答中,5.6%的教师选择“很多次”,9.6%的教师选择“只有一次”,47.6%的教师选择“从来没有但很想参与(主持)”,3.3%的教师选择“不想主持”,33.9%的教师选择“没有此类项目”。可见,西部高校教师虽有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但主持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项目数量却极少。对教师没有参与(主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的原因的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没有参与(主持)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项目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29.59%的教师选择“信息不通畅”, 21.06%的教师选择“跨国项目研究难度较大”,5.39%的教师选择“对选题兴趣不大”,28.72%的教师选择“个人水平有限”,15.23%的教师选择“其他原因”。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观愿望,但受信息不畅、研究难度、研究领域、研究水平的限制,导致大部分西部高校教师尚未有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研究的机会。  

3.西部高校开展有关“一带一路”问题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状况  

调查发现,教师对“您参与(主持)有关‘一带一路’问题的课题研究吗?”的回答中,7.6%的教师选择“有很多次的主持经历”,11.5%的教师选择“只有一次的经历”,68.1%的教师选择“从来没机会主持或者参与,但是有强烈的意愿”,12.8%的教师选择“对该研究领域不感兴趣”。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研究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参与比例较低、机会较少,而且部分高校教师对“一带一路”课题研究尚未形成强烈的关注,部分教师未能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一带一路”倡议方向形成新的有机结合点。调查发现,教师对“您参加过‘一带一路’主题的学术会议吗”的回答中,10.79%的教师选择“参加很多次”,12.01%的教师选择“只参加过一次”,58.13%的教师选择“从来没参加过,但是想参加”,13.22%的教师选择“尚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参加“一带一路”相关学术会议的情况基本上处于“范围较窄、频率较低、人数较少”的状况,但西部高校教师同时却表现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学术会议的热情。    

(四)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成果转化状况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科技支撑,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应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强调,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状况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和途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科技研发实力和水平。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平台吗”的回答中,55.0%的教师选择“不知道”,15.0%的教师选择“有1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9.0%的教师选择“有2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8.1%的教师选择“有3个及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2.9%的教师选择“没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了解情况可概括为:半数以上教师对本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情况关注较少,突出表现在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数量的认知上。同时也可发现,就整体而言,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数量较少,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2.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技转化效果状况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科技成果真正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如何”的回答中,3.0%的教师选择“非常显著”,16.2%的教师选择“比较显著”,40.3%的教师选择“一般显著”,30.7%的教师选择“不显著”, 9.8%的教师选择“无科技成果转化”。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本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可程度较低,约20%的教师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在比较显著及以上,大部分教师则认为本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一般甚至不显著。因此,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尚未达到符合教师基本满意的心理预期,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并提高质量是西部高校今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3.西部高校教师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状况  

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建言献策,也是西部高校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有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情况吗”的回答中,8.5%的教师选择“多次为提高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而建言献策”,11.8%的教师选择“仅有1次建言献策的经历”, 64.8%的教师选择“没有建言献策的经历”,14.9%的教师选择“甚至没有想要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建言献策”。由此可见,教师对如何提高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思考较少,约20%的教师有过思考和行动,约80%的教师无行动甚至无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西部高校教师作为西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投入到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去。

(五)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文化交流状况    

促进教育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意基础的关键。对西部高校而言,文化交流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1.西部高校教师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活动状况

西部高校教师通过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俗民俗,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调查发现,教师对“您参加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吗”的回答中,有78.8%的教师选择“没有”,有13.8%的教师选择“只有一次”,仅有7.4%的教师选择“很多次”。回答“没有”的教师近八成,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总体较少,西部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使教师切身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活动之中。  

2.西部高校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任教状况  

孔子学院是我国设立在国外开展汉文化交流的基地,对扩大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价值和作用。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任教情况如何”的回答中,有13.5%的教师选择“有很多教师”,有32.2%的教师选择“只有个别教师”,还有14.7%的教师回答“没有教师”,39.6%的教师回答“不知道”。其中回答“不知道”的教师占了近四成,可见西部高校教师对本校教师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情况了解较少,且三成的教师表明只有个别教师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任教。  

3.西部高校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状况  

学生是促进西部高校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另一个主体。教师对“您所在高校学生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的效果如何”问题的回答中,5.8%的教师选择“非常好”,23.0%的教师选择“比较好”,43.5%的教师选择“一般”,6.1%的人选择“不好”,还有19.7%的教师表示“没有这种情况”。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四成的教师表示“一般”,表示“非常好”和“不好”的教师都很少。由此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效果总体上不容乐观。    

(六)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状况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7年,共有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那么,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情况如何呢?  

1.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是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问题的回答中,42.6%的教师选择“有合作办学”,15.7%的教师选择“没有合作办学”,40.9%的教师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接近一半的西部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办学,还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对所在高校是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认知不明确。因此,西部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的宣传力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待加强,使更多教师熟知并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当中。

调查也发现,教师对“如果有的话,您认为贵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对贵校师资总体水平(贵校办学成效/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情况如何”问题的回答中,9.9%的教师选择“非常有效”,39.5%的教师选择“比较有效”,40.5%的教师选择“一般”,4.6%的教师选择“无效”。由此可见,接近一半的西部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对其师资总体水平提高的效果不显著,还有少数的西部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没有对其师资水平的提高产生效果。因此,西部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成效有待加强,合作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2.西部高校教师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的意愿状况  

教师是合作办学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自觉参与合作办学能够提高合作办学成效。教师对“您是否愿意加入学校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当中?”问题的回答中,23.1%的教师选择“非常愿意”,44.4%的教师选择“比较愿意”,25.5%的教师选择“不确定”,3.6%的教师选择“不太愿意”,2.6%的教师选择“不愿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愿意加入学校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当中,但是还有少部分的教师不愿意加入学校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中。因此,西部高校应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合作办学观念,增强教师投身合作办学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状况  

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状况是合作办学成效的重要体现。教师对“您所在高校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问题的回答中,7.2%的教师选择“非常好”,30.5%的教师选择“比较好”,34.9%的教师选择“一般”,3.0%的教师选择“比较差”,1.5%的教师选择“非常差”,21.3%的教师选择“不知道”。总体上来讲,西部高校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且还有部分教师对所在高校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不清楚。因此,西部高校要多措并举,提高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水平。    

三、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师生,特别是教师,因而,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行为基本上可以代表所在学校的贡献和水平。因此,从以上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存在教师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和意义认同感较高与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方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欠缺和不足,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提出:“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发挥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活跃教育合作局面,丰富教育交流内涵。”这意味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高校、社会都要发挥各自的价值和作用,而且,高校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正因为如此,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要从政府、西部高校自身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维度支持西部高校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我国政府在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由于西部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地域优势,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导是我国等许多国家高教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相关政策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高校的支持是高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水平和能力。

一是政府应给予西部高校教育经费方面的支持。我国公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包括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拨款。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拨款数额依据的是高校层次,高校层次越高,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也会越多。由于西部高校中“双一流”大学数量偏少,因此,中央财政支持也就偏小。而省(区)、地(市)级政府给高校的拨款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西部地处内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偏远的地(市)经济状况更不景气,造成西部高校获得的地方政府拨款也就不足,特别是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更为紧张,与东部高校有着明显差距。因此,政府应从中央财政中加大对西部高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从而为西部高校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提供经费支持。  

二是政府应给予西部高校政策方面的支持。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是客观事实,国家为促进西部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有效地推动了西部发展。具体到西部高校发展方面,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筛选方面,不能把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放在一个标准下,而是应出台有利于西部高校发展的倾斜性政策,适当增加西部高校入选的数量;在各类国家级人才评选方面,应充分考虑西部高校发展现实状况,在评选政策制定方面适当向西部高校倾斜,并对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提出在对口的西部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等方面的要求。  

三是政府要为西部高校搭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从调研结果来看,西部高校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和参与意愿都较高,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程度却较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和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西部“双一流”大学能够借助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西部地方院校而言,却很难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因此,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从充分调动和发挥西部地方院校的价值和作用出发,积极搭建各类平台,畅通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和渠道。    

(二)西部高校自身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仅是对经济贸易往来、政治合作的挑战,也是对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西部高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履行服务社会职责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现。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承担着政策沟通、咨询建言、形成智慧合力的作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广泛,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是基本准则。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西部高校必须克服“象牙塔”办学思维模式,肩负起社会发展“动力源”“思想库”等职责,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使命、科学定位、彰显特色,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整体布局中,健全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贡献率。  

一是加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力度,增强师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应通过新闻媒体、移动客户端、校园宣传栏等渠道加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师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师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行动之中。

二是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培养紧缺人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人才支撑,而且需要的是国际化的紧缺人才。对于西部高校而言,一方面应通过进修、培养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让教师具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资质;另一方面,还应根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增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紧缺人才的培养专业,切实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科学研究,搭建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撑。西部高校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以及项目研究等,重点攻克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科研难题。同时,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形成特色和竞争力,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优势明显、创新性强的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从而提升承担高级别大项目、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深化国际教育合作,提升办学国际影响力。盘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相比较而言,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实力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西部高校应积极探索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办学,建立境外分校或合作办学项目,与沿线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及智库机构,同时注重对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提升西部高校办学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和水平。    

(三)从社会维度支持西部高校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大学与社会发展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正如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由此便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相互合作、多边互惠的三螺旋关系。同时,高校发展的国际经验也充分表明,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建立健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应取得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关心和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企业、社会媒体、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在各种程度上参与高校的办学实践,支持西部高校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水平和能力。

一是行业企业应积极推动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的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应与西部高校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合作和共赢为原则,共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企业+高校”的双引擎和双动能,积极发挥企业在市场资源、行业品牌、资金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挖掘西部各层次高校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推动以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为内容的产学研校企合作,促进西部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共同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行业组织应成为西部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参与主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行业企业和西部高校应共同构建“行业组织+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联手打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版。行业企业的骨干和管理人员可以发挥业务优势和管理优势,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有效解决高校实践型教师缺失的问题,形成专兼职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师队伍,共同致力于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优秀卓越人才。  

三是社会各界应为西部高校营造更加和谐的外部办学生态环境。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个广阔、系统、和谐的外部办学生态环境。首先,需要通过与国际、国家、区域以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交换,为学校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其次,需要通过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交换,为学校营造和谐的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与市场规则环境;再次,需要通过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多元、精英与大众的生活观念、态度、方式等的交换,为学校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是社会中介组织应为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支持。通过发挥社会民间中介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协会、个人、团体等社会资源参与到西部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来,汇聚助力西部高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行业协会、商会、校友会等社会民间中介组织应积极承担西部高校发展的策划咨询、指导评估等服务性工作,对西部高校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措施等进行审查和评价,保证各项决策科学合理,促进西部高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需要获得社会民间中介组织关于国际行业规约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以便西部高校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合作中更为顺畅和高效。

 

(此文刊发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5期),作者分别为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郭霄鹏,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马多秀,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教师、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张笑予。)

 



上一条:刘晓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驾驭导控资本力量——关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

下一条:刘晓勇:我国发展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战略性有利条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