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张全省: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改造河山的大美壮歌

2021年04月21日  点击:[]

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暑期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现场教学来到位于河南新乡刘庄的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刘庄新村、安阳殷墟遗址、林州红旗渠,回龙村挂壁公路,兰考焦裕禄纪念园,东坝头黄河、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兰考四面红旗展览馆等地参观学习,我为新中国7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中,人民的好公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带领林县人民修成“人间天河”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被称为当代愚公的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等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民服务,无私奉献,苦干实干的事迹深深吸引,深深感动,我觉得他们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改造河山的大美壮歌。



一、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奋斗之歌

(一)人民的好公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位于黄河边上,是座古县城,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章帝时代。黄河多次改道都由这里经过。1963年焦裕禄来到这里时,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使兰考成为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全县36万人中逃荒出去的就有3.8万。面对群众的疾苦,焦裕禄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立下“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他不顾病魔缠身,与群众一起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大雪封门夜,他访贫问苦,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多少老百姓热泪盈眶。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工作总计只有475天,但他用人生42个春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生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在人民心中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二)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1930年7月出生,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起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4月23日因病去世,在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干了整整51年的史来贺,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解放初期的刘庄是方圆十里最穷的村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史来贺担任村党支部书开始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带领刘庄人靠着车推、肩挑、人抬,拉沙盖碱,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把一片片深沟、山坡、盐碱地修成了良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让群众吃饱饭,解决温饱是个大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终日同大家一起下地,进行科学实验。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他提高棉花产量的任务,他在棉田里住了8年,研究棉花种植的经验,最终使棉花产量突破了100公斤以上。

史来贺带领刘庄人不仅种粮种棉,还搞多种经营,从3头小奶牛起家,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型畜牧场。现在,刘庄已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为了使刘庄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办起了全国最大的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华星制药厂,使刘庄形成了农工商并举的新格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刘庄的集体住房从第一代的两层独院到现在的上下共四层,面积472平,人均120平方的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新型农民别墅。今天刘庄村民人均月收入4千元,全村已实现了免费教育,每年一至两次为村民们体检身体,每季度发一次食油,5天发一次自己村上饲养的猪肉,时令蔬菜是即时供应。每天为每个村民免费供应半斤牛奶。从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看到了刘庄人民的幸福生活。史来贺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用尽了一生的心血,兑现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带领人民修成“人间天河”红旗渠的林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位于豫东北的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有史以来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历史记载曾有多个朝代因旱灾而发生过人吃人肉事件,还有“光绪三年人吃人”的传说。林县的水宝贵到何等地步?据说那时当地的很多村民,一生大概只会洗三次澡,就是在出生、结婚和去世的时候。缺水成了林县人的死结!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受没水喝的苦,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以杨贵为书记,李贵为县长的林县县委班子带领着全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在红旗渠纪念馆,有一张照片深深的打动了我,那就是红旗渠开工,千军万马战太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杨贵脸色凝重,神情坚定,那一年,他仅有32岁,担任县委书记已有十多年。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他们带领全县人民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当时施工期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动乱时期,工程浩大,技术装备又十分简陋,资金和食物十分短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和着野菜充饥。一个个花季少女“铁姑娘”,却扛着铁钎像男人一样战斗;被吊在半空中的爆破工人,那一条简单的绳索就是所有的防护措施。从这一天起,他们和十万天不怕、地不怕的林县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修成引漳入林工程,他们利用极少量的简单机械和无数凝结着智慧的土办法,苦苦奋斗10年,削平1250个山头,修建桥涵2530座、涵洞299个,架设了152座河桥,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解决了几十万人口吃水和全县50万亩耕地灌溉问题,被誉为“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这段威武雄壮、撼天动地的历史剧中,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无惧无畏的担当精神、实干苦干的过硬作风、一介不取的廉洁操守,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

(四)当代愚公,感动中国人物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位于太行山区,那里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落后。1993年10月,37岁的共产党员张荣锁挑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为了改变回龙村积贫积弱的生活状况,1997年冬天,他关掉了自己的工厂,拿出百万元的存款,带领150名党员、民兵,组成筑路大军开进大山,住岩洞、顶酷暑、冒严寒,在悬崖上一寸寸地“凿路”。2001年1月10日,回龙人民凿开了九座山头后,终于修通8公里长的盘山挂壁公路和1000米长的“S”形穿山隧道,了却了崖上人世世代代盼路想路的心愿。

    当这次研修到达这几个地方进行现场教学时,我为这些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畏困难,一心为民的精神深深震撼,深深地感动。没有他们的敢作敢为,苦干实干,就不会有今天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奋斗之歌。

 


二、面对困难不屈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之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困难不屈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故事让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这次实践研修过程,我深深地为河南人民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服,面对巨大的困难不弯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所震撼。

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兰考,严重的风沙、盐碱、内涝是历史上的“三害”。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这时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面对困难,兰考人民没有屈服。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通过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了兰考面貌。在防风治沙工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共产党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河南林县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面对巨大的困难,敢于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凭着自己双手,创造性地发挥了自身的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行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其中闪耀的坚韧、奋斗、牺牲、责任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它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河南刘庄村以前是一个有名的“长工村”、“佃户村”。当时还流传着一句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解放以后,在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带领下,刘庄不仅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让村民住上了楼房。改革开放以后,老支书又率领大家建立起制药、机械、造纸、淀粉、农业、商业及车队等7个产业,几十年如一日,刘庄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上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史来贺50多年来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感召一方、引领一片,充分展现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今天史来贺精神已经成为中原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思想建设的宝贵财富。

1993月10月,共产党员张荣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靠运输业、石材加工业等成为乡镇的首富,但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放弃异地红红火火的生意,毅然回村担起了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回龙村穷困潦倒的现状,面对众乡亲望眼欲穿的期盼,张荣锁不负众望,大胆果断地提出了“与天斗、与地斗”,坚决不搞窝里斗,和“出路在山,致富在人”的响亮口号。在张荣锁感召下,两委班子成员于1997年冬率领150名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地住进深山峡谷。在张荣锁系着大绳放响了开凿绝壁隧洞的第一炮后,1998年9月9日,回龙村的干部、党员、民兵,争先恐后地攀上了悬崖。炮声隆隆,血汗无数。终于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村民共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方30万立方,投资650万元,在山峰林立的悬崖上修通了8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在陡如刀削般的绝壁上凿开1000米长的“S”型遂洞。2001年1月10日挂壁公路修成通车。在张荣锁同志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困难,敢做敢干,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2002年度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张荣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面对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战天斗地,送电筑路,治理荒山,把贫困落后的穷山沟,变成了充满朝气、富裕文明的小康村。他的精神是当代愚公精神的坚持和弘扬。他们书写了一曲共产党人面对困难不屈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之歌。



三、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正气之歌

面对异常严峻的困难,我们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个个丰碑。在参观焦裕禄纪念馆过程中,我们听取了讲解员的生动讲解。焦裕禄经常教育子女要到最困难地方去锻炼,要干脏活重活累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不能搞特殊。一次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到戏院去看戏,给收票员说爸爸是焦书记,售票员没让他买票就放他进去看戏了。焦裕禄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儿子立即把票钱全部给戏院送过去。他后来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要求任何党员干部都不准搞特殊化。《干部十不准》看起来很是平常,但仔细阅读却又感觉极不平常。说它平常,是因为《十不准》中的每一条,都是党员干部应该时刻想到和做到的;说它不平常,是因为《十不准》中的每一条,都是对党员干部特权思想的有力警戒,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表现出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焦裕禄不仅廉洁,而且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患病,家里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可他坚决拒绝组织救济。他时刻想的是兰考县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苦难,要求把钱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用到改变兰考面貌上去。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但他以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为由,拒绝更换,而是修了又修,照样使用。他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但他坚决不肯换床新的。焦裕禄没有想着自己,心中却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有一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因患病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来人:“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焦裕禄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虽然离去了,但却活在兰考人民心中。

刘庄村的史来贺,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坚持对家属约法三章:一不准搞特殊化,二不准沾集体的便宜,三不准收礼送礼。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过去困难时期,一到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群众生活用煤,分到各家各户;快过春节,他及早备好面油菜肉和糕点,送到群众手中。每年除夕,他带领村干部到饲养室和工厂值班,让饲养员和工厂门卫回家过团圆年。群众有了病,他前去看望,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他和群众共忧愁,同欢乐,心连心。他常说:“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当干部就要带头吃亏。”党员干部说:“他对群众非常痴情,他眼里全是集体和群众。”从这一件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共产党人,什么叫人民公仆,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做人、为官、办事。正是史来贺的大公无私,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红旗渠既是一条生命渠,也是一条廉洁渠。修建这样的大工程,总投资6865万多元。在当时极为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林县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为个人谋任何私利,再苦再累再难,中间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和县委一班人及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在劳动标准上始终高于普通群众,而在口粮标准却始终低于普通群众。他们还实行责任制,工程每一段,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工程质量。在今天我们从渠岸边清晰地责任人标识还能看到他们当年的执着严谨。这种严于律己、清廉如水的高风亮节感人肺腑、启人深思。这是一曲共产党人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正气之歌。这次实践研修,时间虽短,但收获满满。

首先,我对河南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一部河南历史就是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浮的兴衰史,也是记录群雄逐鹿杀伐征讨的战争史,更是记载了河南人民辛勤耕耘创造奇迹的发展史。中原苦难地,自古多艰辛。从历史到今天,河南人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忍辱负重,但河南人民不怕苦,不畏难,勤苦奋斗,坚强不屈。兰考的战胜盐碱风沙,林州的修成红旗渠,刘庄村的巨大变化,回龙村、郭亮村挂壁公路,河南的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靠的是河南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干出来的。

其次,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一直思考,这些地方多年来一直自然条件恶劣,贫困落后,但为什么在长时间没有改变,只有新中国建立后才能改天换地,改造河山,建成了大美家园,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觉得首先应归功共产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指明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感召带动人民群众一起奋斗。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空前发挥。而在战天斗地过程中,党领导人民运用科学方法,治理黄河,治理盐碱和风沙,才把以往的害河变成为人民造福受益的幸福河。其次是归功于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有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传承发扬,林县人民才能修成“人间天河”红旗渠,刘庄人民才能甩掉贫穷落后帽子过上共同富裕生活,辉县回龙村村民才能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奇险的挂壁公路。兰考人民才能把内涝横行,风沙肆虐,盐碱危害严重的不毛之地、贫困之地、逃荒要饭之地,变成桐树、杨树、刺槐等林木随处可见,纵横成网,连片成群,满眼碧绿的绿色田野,变成小麦满屯、水稻满仓的产粮大县,变成以泡桐等木材加工为特色的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把过去“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的要饭之地,变成远离贫穷苦难,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家园。再次更归功于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和制度优越。没有党领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把广大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就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四个自信”,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此文刊发在2021年3月3日的“大美陕西网”,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条:张全省: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

下一条:张全省、刘晓勇:用伟大的延安精神铸就新时代宝鸡扶贫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