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张全省:大美冯家山 “天湖”在人间

2021年02月22日  点击:[]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当年河南省林县人民在艰苦岁月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的故事,而对于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千阳县和宝鸡县交界处于“红旗渠”之后修建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陕西省委决策、宝鸡专区组织实施,宝鸡地区人民修建的冯家山水库,许多人可能并不是十分知晓。但我要说的是,如果说悬挂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引漳入林的“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的话,那么在连绵不断的千河中下游峡谷中实现了“高峡出平湖”建设愿景的冯家山水库,我觉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工天湖”。水库的建成,让地处渭北旱塬地带的宝鸡地区人民从此告别了水荒和饥荒,旱塬地带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而水库的建成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冯家山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宝鸡人民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缩影,是新中国成立后宝鸡人民弘扬延安精神的新实践绘就的美丽画卷。实地考察冯家山水库、参观冯家山水库展览馆,学习冯家山水库修建的历史,让我深深感受到冯家山水库的美,这就是改天换地的壮志之美,艰苦奋斗的精神之美,团结互助的协作之美,舍小顾大的奉献之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这一切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宝鸡劳动人民奋力书写的。

一、改天换地的壮志之美。关中在古代曾被誉为“天府之地”。宝鸡就位于关中平原最西端。这里虽然拥有渭河、千河,但一直以来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开发治理,渭北塬坡地带要么时常饱受旱灾之苦,要么经常遭遇洪涝之害。由于突然来临的洪水,村民们种的庄稼一下会被冲得精光,而由于干旱,小麦苗不仅出苗率低,而且个头低,麦穗小,玉米苗也同样出苗率不高,还要接受“三伏”天的考验,百姓们时常为干旱发愁,地里的庄稼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所以,无论是冬小麦,还是秋玉米,产量都比较低。从民国时期开始陕西人就有兴修水利,让土地旱涝保收的梦想,但一直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开始设计,1971年建成了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在宝鸡市西部的渭河狭窄处打坝引水,灌溉咸阳、宝鸡两市13个县(区)170万亩土地。修建这一重大水利工程中,宝鸡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宝鸡峡工程灌溉的170万亩土地中,宝鸡地区仅能灌30万亩,绝大部分都为下游地区服务了。到了1968年,时任陕西省上主要负责人的李瑞山顶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巨大风浪和压力,决定立即上马修建这个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回报宝鸡地区的人民。然而,前有苏联水利专家经过勘探得出“宝鸡附近塬坡属滑坡地段,在塬坡万万不可修水库”的断言,认为千河古河道下的地质情况复杂,在这里修水库会漏水成为空水库,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水库能否修建的关键因素。同时,要修建这一重大水利工程需要巨额资金。对此,李瑞山一方面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切实解决好防渗问题,提出在古河道打防渗墙,加强防渗措施,确保不漏水,“涝池沟要封,古河道路要堵,溢洪道要深挖,在这个地形复杂的地方,不能图省事”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解决了渗漏等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争取国家水电部部的支持解决了经费缺额问题。1970年7月冯家山水利工程设计任务书正式编撰完成,确定拦河大坝为均质土坝。因拦河大坝位于宝鸡县(陈仓区)桥镇冯家山村南侧,水库名叫冯家山水库。同月,民工进驻工地,冯家山水库工程开始动工。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从决策到开工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压力不弯腰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宝鸡人民改天换地,改造河山的壮志之美。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之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困苦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瘠年代里,来自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四个县的十万农民群众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传承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锻造的伟大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成一支浩荡的建设大军,来到工地后,实行军事化管理,四县参与大会战的几万农民编成6个民兵团。农民一下子成了水利战士,县名成了团名,如岐山民兵一团、扶风民兵一团,公社名成了营名,如桥镇营、彪角营、故郡营、召公营,生产大队名成了连队名,如有礼连、石头坡连、孝子陵一连、吕宅连。各乡农民踊跃报名,父子、兄妹争相上阵,老两口、小两口齐上工地的动人情景比比皆是,没地方睡,自己打了1400余孔窑洞,地上铺麦草当床铺,没有工具,因陋就简自己造,没有细面,大家就吃“枣木方”(高粱面蒸成的粑粑)、“钢丝面”,刚从学校出来参加劳动没多久的弱不禁风的小伙子、大姑娘,顿时变成了“钢小伙”“铁姑娘”,五十多的中年汉子变成了“铁老汉”。各级建设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拼命苦干,希望早日引水上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千水不上塬,誓不下火线,这些醒目的标语鼓舞着人们,各种“比学赶帮超”活动不停地开展。53米大坝需要土方256万立方米,增高到73米大坝需土方255.5万立方米,大坝共需土方510.5万立方米。1立方米土按1.84吨计,共939.32万吨,需解放牌汽车跑234.83万趟,而那时农民们用的是架子车,每辆拉0.02立方米,就是说这些水利战士总共跑了2.55亿趟。加上灌区设计施工的总长120千米的总干、西干、北干、南干四条干渠,工程量更加巨大。在当时生活艰苦、建设条件落后的环境下,大家硬是靠人拉肩扛,用铁锨、镢头、架子车,双脚、双肩、双手,汗流浃背修建冯家山水库,而每个水利战士每天的报酬除了生产队记的10 分工,仅有 0.4 元的补贴以及吃的玉米面、高粱面。所以,冯家山水库的大坝是四县农民兄弟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是用“枣木方”“钢丝面”、锅盔、干粮堆起来的,在改天换地的过程中,这些可敬的人们创造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冯家山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宝鸡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之美。

三、团结互助的协作之美。修建这么巨大的水利工程,单靠政府和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行业各方面力量发挥所长,团结互助,相互协作,需要自力更生的实干巧干。在冯家山水库建设中,宝鸡这样一个工业城市的工厂企业发挥了自己的所处长,宝鸡桥梁厂、宝鸡石油机械厂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承担了水库闸门的加工制作任务。还有冶金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铁一局五处、铁道部工程机械厂、水电部第三工程局、上海重型机器厂、陕西省水电设计院、陕西省水电工程局、陕西省第二建筑公司、陕西重型机器厂、陕西省水电工程局修配厂、陕西压延机械厂、西安变压器电炉厂、西安电子铸造厂、西安电器设备厂、西安鼓风机厂、西安农业机械厂、宝鸡永红起重机厂、宝鸡钢厂、秦川机器厂、宝鸡供电局,驻宝部队等20多个单位,尽其所能,扬其所长,党政军民商学各行业人员参与了水库的建设,立下了重大功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城乡相互支持,工农兵学商齐心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互助的协作之美。

四、献出生命的英雄壮美。一湖清水润万顷,半是英雄血凝成。在修建冯家山水库过程中,146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生命,他们中有民工,一般干部,也有领导干部,有男也有女。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60岁,而十七八及二三十岁占绝大多数。这正是意气风发的青春时节,但他们的年轻生命却永远献给了水利事业。特别是1972年3月28日早上由于突然遭遇山崩袭击,正在铧角堡施工的凤翔县民兵团尹家务营王堡村连,16条鲜活生命连呐喊一声都未来得及,便被压在沉重的大山下面。但是可敬的王堡村人没有被灾难所吓倒,他们安葬了烈士的遗体,没过几天,又组织人员重新上了冯家山,继续战斗。1974年11月25日指挥部代总指挥党仲昆、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工程师孙九经、司机马永和三人到位于凤翔县境内的总干渠瓦子东沟查看险情,因公路土桥被水淘空,突然塌陷,三人被泥水吞没,冲下了千河。党仲昆是水库建设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为有英雄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牺牲在工地上的建设者,虽然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英勇牺牲那样震撼,但在我的心中,他们一样展现出献出宝贵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壮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五、舍小顾大的奉献之美。在修建冯家山水库过程中,据统计从库区到灌区总共搬迁了一个公社,15个机关单位,全部或部分迁移了91个生产队,1600户,8558人。拆迁房屋4268间,窑洞2733孔。征地23474.23亩,租地13613.39亩,铲青苗13019.87亩,白地加工545.54亩。千阳县最好的一块土地黄里川被全部淹没。但村民们没有怨言,国家总共支付移民、征地两项投资合计708.62万元。他们没有和政府讨价还价,而是选择自愿离开世代在这里居住,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我们朴实善良的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之美。

六、大公无私的廉洁之美。在整个水库建设中,从省上到市县,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工,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人想沾国家的一分钱便宜,正好相反,当时各个县、各个公社及大队,各机关单位都是想方设法挤钱,买物资慰问建设者,许多建设者自愿多拉快跑,加班加点干,舍得力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视察水库建设工地时,副指挥长郝耀民打电话让办公室“告诉食堂调一碟红萝卜丝,烤几片馍,做一碗臊子面”,算是对这位偏爱宝鸡的女部长的特殊照顾。当时的宝鸡人没有给钱部长送任何特产及特殊的宴请,但可敬的钱部长为宝鸡修建冯家山水库拨了1000多万元缺款,解了燃眉之急。从当年领导和普通群众的所作所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廉洁之美。

七、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修建冯家山水库,让这里贫脊山川成为一汪湖水,碧蓝如洗,两岸群山,林木葱茏的美景,宛如一幅清丽美妙的山水画。今天的冯家山水库,不仅继续承担农业灌溉任务,同时还是宝鸡市民重要水源,宝鸡工业企业用水的水源地。不仅能灌溉防洪,还能发电,搞水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站在宽阔笔直的坝面远眺,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湖水四周,层峦叠嶂,满目翠绿,阳光洒落水面上,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呈现出绿水青山的生态优美。

八、旱涝保收的粮仓之美。在冯家山水库没有建设之前,渭北塬上的人们可谓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一遇到旱涝灾害,常要面临饥渴之苦。水库的建成,改变了历史。特别是粮食亩产由300斤左右突然提升到800-900斤。40多年来冯家山水库累计向灌区供水40多亿立方米,为灌区增创粮经效益60多亿元。灌区以宝鸡23%的耕地面积生产出了全市45%的粮食,昔日的渭北旱塬,今天成为宝鸡的大美粮仓。

我在想,是什么能让过去西府地区贫瘠山川如此秀美,是什么能让宝鸡大地山水美景如画,我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勤劳朴实的宝鸡劳动人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宝鸡人民提前完成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相信,经过十四五时期及后面持续不懈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宝鸡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宝鸡的河山一定会更加锦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宝鸡市冯家山水库管理局编 :冯家山水库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李三虎:冯家山的激情岁月,太白文艺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刘艳芹:闪耀在三秦大地的“西府明珠”,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df/shx/201808/t20180806_718782.html。

(此文刊发在2021年2月19日的“延安红云平台”,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条:张全省、刘晓勇:用伟大的延安精神铸就新时代宝鸡扶贫辉煌

下一条:张全省:推动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