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郭霄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

2020年10月22日  点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了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是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宝鸡文理学院正处于创大更名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新时代新思想为引领,奋力谱写学校追赶超越新篇章,努力建设高水平宝鸡大学。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好党建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立足点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至23日来陕考察讲话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办好一所大学,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时代潮流,又要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就是要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事业,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应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党的政治建设,核心是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关键是政治领导和政治根基,基础是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茁壮成长、全面发展奠定科学的、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与党的组织同步设置、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压牢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学校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更加健全。

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好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升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办学兴校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奖惩机制,优化干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切实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探索辅导员队伍与教师队伍有机衔接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激励与惩戒相结合,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以凝练“宝大精神”为核心,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育人文化精品,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塑造符合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求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精气神。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讲好“宝大故事”,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着力推动内涵式发展,抓好质量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解决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措施与方式,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质量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要求,不重视质量,高水平大学建设就失去了价值。我们强调的质量,既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人才质量来评价,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是目标;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出发,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是手段、是方法。我们应该把质量作为一条主线,一条贯穿于办学治校方方面面的线,一条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线。只有坚持质量这一办学生命线,才能实现学科建设从“撒胡椒面”到“捏指成拳”的转变,才能把科学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战略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我们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记大学的功能使命,真正把提高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这么多的高等院校,显然不能用一个模式办学,也不能都是综合性大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但不能把高校人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争创一流,并不是争创“全能冠军”。每所学校各有所长,想把所有的学科都办全办好,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如果一味搞“大而全”“小而全”,不顾实际追捧热点,追求所谓的“综合性”“全科化”,不仅会造成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同质化办学、趋同化发展,而且还会失去学科特色和亮点,争取一流大学建设也必将失去优势。

我们这样有62年办学历史、原来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发展?学校上台阶上水平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如何寻找落实省委省政府“追赶超越”要求的突破口?我们应把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质量提升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我校目前正面临这样的状况,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0000余人,但现有专任教师1100人,生师比还比较大,这既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和提高,也导致学校的科学研究功能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与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面对这种状况,今后在发展思路上,我们应把稳控规模、扩充内涵、提升质量作为发展的重点。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目标任务落地生根,我们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办学质量和创大更名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按照“保基础、建高峰、强保障、补短板”“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路统筹布局学校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任务、量化指标、夯实责任、抓好落实。

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抓好立德树人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根本点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大学初心,旨在育人。今天的大学,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但立德树人始终是大学的初心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则是贯穿其中的根本逻辑,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我认为,关键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千方百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等教育职能来说,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如果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那么我们的大学就失去了应有的特质,我们就和科研院所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大学和科研院所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我们有学生,要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是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科学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立德树人彰显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这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高校的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反映了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四为服务”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为什么世界第一本高等教育名著会出自于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之手,那是在告诉后人:办大学要有虔诚的“宗教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中央、教育部和省上的要求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科学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把立德树人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供保障,确保学校育人目标任务的充分实现。①构建宏观育人体系。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特别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个人教育的起点。②构建中观育人体系。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学校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③构建微观育人体系。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从神形兼备、师生兼顾、内外兼修、德法兼治、软硬兼抓五个方面做起,把立德树人要求落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努力为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推行和改进本科生导师制度和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度,引导和鼓励教职工参与学风建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实施学生素质培育工程,促进第一、二课堂有效衔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服务指导,提升学生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就业指导、助学帮扶和心理辅导水平,实现思想育人与服务助人有机统一。探索构建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的平台,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交流互动。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改革千头万绪,但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高校最核心最重要的改革,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都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按照上级的要求,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重点推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质量监控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学生专业发展与全面成长的关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教育体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实施大类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国内外联合培养等。②深化专业改革,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原则,大力培育品牌、特色专业;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协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加强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面向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一批特色优势鲜明的专业点;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工作。③深化学分制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设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个性化教育的水平,加强过程性考核,正确发挥考试考核的引导作用。④着力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范式,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⑤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建设,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管、教、学三方共同参与,学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监督体系。

三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弹性学制改革,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完善导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导师责任管理。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及监督体系,严格研究生课程管理和论文质量监控。加强研究生学术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着力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优秀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选拔新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四、加强学科建设,抓好学科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点

学科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追赶超越”的重要途径,不重视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是学校最显著的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突出学科导向,实现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性提升。这些年,我们围绕学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只是学科建设的冰山一角。我们的学科建设不是要搞“零和博弈”,更不是用行政手段对某个学科实施“安乐死”,也不是要搞“喜新厌旧”,重起炉灶盲目“摊大饼”,而是所有学科都要以聚焦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彰显特色和优势为前提,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既要使学科和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保持高度契合,在走出“大而不强”“虚而不实”的困境中构筑学科高峰;又要改变“单兵作战”“各成一家”的发展现状,在解决学科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中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自觉把学科建设融入谋划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部署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形成学科合力,提高学科水平,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实力。

坚持“非均衡发展和错位发展”的思路,以国家战略需求、地方发展需要为导向,科学谋划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①继续保持文、理、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科架构;②着力谋划好化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发展,以重点学科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③进一步保持和强化工科教育、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④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壮大省级“一流学科”数量。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固优、强特、扶需”的思路实现学科分类分层建设。

一是坚持“固优”原则,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加大优势学科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优势与特色突出的学科,抢占学科制高点。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我们应坚持特色学科优先发展策略,进一步彰显学科优势和特色,统筹学科资源,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奋力创建一流学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重点支持学术型硕士授权学科化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强化提升数学、物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术型硕士授权学科优势,使若干学科力争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标准并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序列,努力实现省级“一流学科”量的增长。

二是坚持“强特”原则,实施扶持培育战略。紧跟陕西省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拓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扶持学科的交叉合作领域,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与地方战略新兴领域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在进一步保持教师教育学科特色的同时,强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材料学等学科特色,大力扶持培育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化等学科增长点,使应用型工科学科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是坚持“扶需”原则,实施整体推进战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陕西省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统筹学科建设规模与结构,坚持文、理、工学科共同发展,坚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扶持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学科协调发展,坚持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协同发展。结合“三个陕西”建设和宝鸡“四城建设”需要,围绕装备制造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渭河流域环境治理、周秦伦理文化、张载“关学”等,加强先进制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方文化与民俗学科群建设,增强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抓好科技创新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着力点

教学是大学的基本任务,科研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应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着力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于学校来说既是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坚持“四个服务”的价值体现。我们学校起家于师范和应用型工科,长期以来也主要是面向师范和应用型工科提供人才培养等服务,这在以前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是教学型高校。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大学,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那么我们就必须把科研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必须重视科研工作。我们的科研,整体讲,面比较窄、层次比较低,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缺少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和标志性科研成果,还有我们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大家疲于应付繁重的授课任务,很难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而且这条转型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必须咬紧内涵发展不放松。应更新科研工作理念,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教学上,注重团队联合攻关,在承担大的项目、获得高水平成果上下功夫,及时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一是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学科交叉、成果培育等制度,整合学校资源,以省部级科研平台和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方向为指引,优先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步伐,提高科研水平。

二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按照“特色发展、突出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在承担高级别大项目和产出标志性创新成果方面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逐步实现“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强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内涵建设,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为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支撑。

三是完善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新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健全科技工作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积极争取高级别大项目,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策划组织工作,打破院系界限,突出学科交叉,依托优势学科、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组织联合攻关,积极策划、培育、申报高级别大项目。充分调动各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及广大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针对陕西省和宝鸡市发展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策划、组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争取研发出一批地方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

五是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运行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鼓励教师创业和技术转让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荐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立项、评审、鉴定等工作。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到学校兼职和指导研究生,通过联合科技攻关等形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和特色,联合申报重大项目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支撑点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可以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人才都至关重要。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支撑,不重视人才,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没有支撑。什么是大学?哈佛大学1909年到1933年做了24年校长的雅培劳伦斯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在于哈佛大学有多少座高楼,而在于哈佛大学有一代又一代备受人尊重的大师”。这句话,被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总结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人才的水平,决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水平。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关键是要有越来越多的好教师。虽然这两年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我校的师资力量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以培养为主,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爱学校、勤工作、能吃苦、善创新的教师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讲,应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学科集聚师资。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师资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特别是通过集聚师资,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持国家、陕西省及宝鸡市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把师资资源统筹利用好。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人才引进的质量,强调按照学科发展需要引人,真正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也就是说师资资源要按照学科发展来配置,哪些学科需要重点扶持,那么师资就要配置的多一些。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和学科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联手统筹考虑确定各个二级学院的进人指标,并制定政策对学院进人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集聚高层次师资。目前,我校各类师资不少,但迫切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积极开展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推荐申报工作,精准选才、主动出击,提升人才计划申报的成功率。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为平台,实施各类人才项目培育、支持计划。为学术水平高、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评“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实施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选拔具有发展潜力或学科、专业急需的教师赴国(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分批、分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对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要下力气、下功夫,创造条件,落实待遇和政策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热心、舒心在学校工作。根据学校《“横渠学者”引进管理办法》,积极引进高层次师资。落实学校《“横渠学者”校内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稳定校内师资,创新内培机制,形成师资培养梯次,促使更多的青年师资脱颖而出。

三是集中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真正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师,大胆使用,放手培养,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释放出来。

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要”的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们培养和引进教师,应对照这“六个要”的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教育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既做到学养深厚,又做到政治过硬,成为政治和学术上兼备的“双强”带头人,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为学生发挥好表率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是做好现有教师培养工作。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着力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也就是说,要激活教师队伍的存量。因为各个学科情况不一样,有些学科容易引人,有些学科引人比较困难。对于那些引人比较困难的学科来说,最主要的首先是把现有的教师培养好。应分类、分层次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到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攻读学位,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依托国家和陕西省人才推进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学历提升、国(境)内外访学、博士后研究、企业工程实践等培养支持计划。加强对新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助教制度。实施新进博士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对优秀博士实行岗位高聘,达不到任期目标则转岗分流,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六是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学校推动、学院主动、部门联动”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扩大博士教师数量。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校内环境。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考核奖励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发挥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和人才引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二级学院应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应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引人难,人才引进后把人才用好可能更难。学院领导班子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对教师的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对新引进教师的服务工作,让新引进的教师很快进入团队,融入学校,增强对学校的归宿感。

七是加强实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按照固定与流动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方式,多渠道下大力气建设实验技术队伍。逐步补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逐步补充管理和后勤服务岗位人员,努力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职业化管理服务人员队伍。

七、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开放办学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点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强调:“对陕西而言,开放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红利,改革和开放是分不开的,开放就是改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创新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学校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重视创新,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没有动力,没有开放就谈不上发展。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坚持把创新开放作为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将创新开放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突破传统思维理念,勇于攻坚克难;突破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勇于改革创新;突破长期区域办学体制下形成的行为模式,勇于争创一流。要敢于“破旧”,勇于改革,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以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内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与时俱进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以创新发展推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坚持全方位开放办学,以开放推动对外合作交流、汇聚育人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育人资源、科学研究资源和学科建设资源,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全国范围来看,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痕迹还比较深;此外,对于一些像我校这样地处非省会城市的高校而言,在办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域性办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要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向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转变;另一个是从区域性办学的思维模式向融入全省、全国高等教育全局的思维模式转变。我们在宝鸡办学,宝鸡地方政府对我校支持非常大,我们非常感谢宝鸡市委市政府。但是,我们既要立足宝鸡,同时也要跳出宝鸡来思维,来谋划我们的发展,推动我们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改革。

二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完善“一章八制”建设,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治理整体架构。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转好,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行使职权。把学术组织作用发挥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把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把握好,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学校各项重点工作科学决策、周密部署、落实到位、成效显著。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管理工作创新,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服务重心上移”的思路,强化宏观调控与指导服务,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推动管理重心从学校向学院下移,逐步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从“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支撑学校发展的主体作用。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目标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和职业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四是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除聘请国(境)外文教专家来校任教外,邀请国(境)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短期授课、指导科研和学科建设;积极为教师提供赴国(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扩大并落实与国(境)外合作院校、机构、组织交流合作,促进优秀学生赴国(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交流项目,提高派出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依托宝鸡历史文化特色与学校优势学科,探索举办外国学生夏令营等。

五是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按照“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积极发展”的原则,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非学历教育,做好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积极争取外国留学生教育国家“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三秦奖学金”以及其他奖学金,吸引、资助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

六是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坚持“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深化与宝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着力构建学校与地方社会资源共享、需求互动、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加强和发展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七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硕士研究生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工作。制定有关制度,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机制、教育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

八、加强后勤服务工作,抓好民生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保障点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强调:“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以民生营造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条件和环境。不重视民生,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没有保障。民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团结师生、维护师生利益的根本落脚点,是党的宗旨意识在办学过程中的具体落实。大家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随着我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这其实反映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句谚语的朴素道理。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求学科水平更高、教学质量更好、科研能力更强,使每一条小河变得丰盈起来,也需要把大河拓宽挖深,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上水平、求突破。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注重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把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拓展教职工成长空间和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上,体现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切实维护师生利益,让广大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运用依法治校理念和法治思维研究解决学校安全稳定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安全,努力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是加快蟠龙校区建设步伐。蟠龙校区建设已经启动,这既是我校实现“十三五”大学更名奋斗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我校“十四五”乃至以后一段时期改善办学基础设施,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要统筹谋划、加快推进、科学施工、确保质量,促进教学科研及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是加强后勤和保卫工作。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以规范管理、完善设施、强化服务、提高效能为目标,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校医院建设。逐步推进学校保卫工作社会化,不断提高保卫工作水平,努力建设平安校园。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依据陕西省和宝鸡市居民住房保障和高校教工住房政策,加快推进教师公寓建设。实施校园绿化提升工程,努力建设园林式校园。进一步加强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学生创新创业及活动场所、教师工作室、学生宿舍、食堂、校医院等公共教学服务场所的设施完善和环境优化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四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校园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校园数据中心、人事和学生管理系统、互联教育教学系统、协作科研系统、校园服务系统等,进一步优化校园监管系统,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科研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是统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根据蟠龙校区、高新校区、石鼓校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实现对三校区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与开发,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事业整体发展。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统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管理,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提升国有资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我们需要把握好的八个基本点,概括来说,就是抓好党的建设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立足点,抓好质量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点,抓好立德树人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根本点,抓好学科建设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点,抓好科学研究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着力点,抓好人才队伍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支撑点,抓好开拓创新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点,抓好民生这个创建高水平大学的保障点。

参考文献:

[1]陈金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06(008).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002).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0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002).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1(1).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9(05):4-8.

[9]本报评论员.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3-21(002).

[10]本报评论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12]郭霄鹏.推动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一流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7,(09):36-38.

[13]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36-43+220-221.

[14]郭霄鹏,边瑞瑞.“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陕西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16,(08):71-74+79.

[15]郭霄鹏,张京京.以抓师资队伍引领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J].高教学刊,2016,(14):196-197.

[16]杜玉波.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J].探索与争鸣,2019,(09):5-7.



上一条:刘晓勇:论制约党的基层组织“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的制度原因及其优化路径

下一条:刘晓勇:我国发展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战略性有利条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