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成果 - 正文


杨忠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

2020年09月22日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且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进行了不懈的思索,形成了以创新动力观、改革保障观、自主创新观、人才驱动发展观、科技强国观等为核心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思考我国科技创新问题的理论起点。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及时将科技发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重大命题,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向全社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认为“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伟大武器”,提出“技术革命”的重要思想,强调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主力军。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重要成果,提出了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科技创新思想,初步形成了包括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重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改革党对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思想。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在科技创新中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领导方式、实现形式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都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思想理论来源的源头和基础。纵观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和进入中央后的工作经历,研究其讲话和调研活动,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在浙江主政6年,习近平针对浙江科技创新较为发达的实际,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强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支持在全国率先创办网上技术市场”。在上海工作期间,针对上海作为全国科技中心这一实际,最早在上海提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思想,强调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央工作后,仍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做了冷静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问题进行不懈的思索。从2012至2015年,收录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的讲话、批示等就多达188段论述。这为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维度: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动力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道路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的改革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人才观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图观。

(一)动力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继毛泽东“向科学进军”、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提出的极具鲜明个性特色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之初去广州考察时就强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后在多种场合强调创新驱动战略。但在最初几年中,习近平还把创新驱力看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尚未上升为第一动力。如在2014年8月,他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事业,必须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对关系国家安全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政府要主动出击、重点突破、联合攻关。习近平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其三,充分发挥市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与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靠政府推动不同,大量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尤其是技术创新应靠市场拉动,这是由科技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共同决定的。对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他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求掌握更多重点关键技术,力求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其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在自主创新中好奇心的驱动和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头,但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风险性,科学家好奇心的驱动和个人意见,在其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习近平给予充分的关注,他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 ‘异端学说’……,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约束科学家。”

(三)改革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新阶段。习近平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把改革作为调动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要把科技体制改革的点火系点燃,才能把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首先,把消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力量专攻国防尖端技术,实现国家目标成为科技的核心目标,结果造成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在深刻分析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弊端和难以为继之后,明确指出转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就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科技创新是全面推动社会进步文明的动力源泉。在习近平看来,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福祉,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工程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每一次重大创新都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时代”。

(二)道路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与科学的共享性不同,技术具有专有性。所以技术发达的国家总是对国外封锁先进技术。在这方面,我国有过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一度不注意通过自身的力量搞技术创新,试图通过引进技术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但实际结果是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也实施过以市场换技术,但最终仍未获得先进技术。正是基于这一深刻教训和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考虑,习近平强调,我国技术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强调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在科技领域“得有内容,得有标志性技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在习近平看来,首先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下好这手棋,打好主动仗”。习近平认为,虽然当今全球化趋势迅猛,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金钱买不来的,靠化缘要不来的。而且经济学理论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靠“化缘”得来的核心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小。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努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这样“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攻关。习近平认为,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必须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对关系国家安全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政府要主动出击、重点突破、联合攻关。习近平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其三,充分发挥市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与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靠政府推动不同,大量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尤其是技术创新应靠市场拉动,这是由科技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共同决定的。对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他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求掌握更多重点关键技术,力求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其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在自主创新中好奇心的驱动和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头,但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风险性,科学家好奇心的驱动和个人意见,在其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习近平给予充分的关注,他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约束科学家。”

(三)改革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新阶段。习近平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把改革作为调动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要把科技体制改革的点火系点燃,才能把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首先,把消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力量专攻国防尖端技术,实现国家目标成为科技的核心目标,结果造成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虽经多次改革,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一直是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痼疾。因此,习近平强调指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一是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必须“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业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切实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二是坚持科技成果市场化导向,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约束障碍,实现科技成果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统筹配置各级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三是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要求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做好“政府和市场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并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把 握方向,突 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建立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制度,以此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其三,要改革科研组织和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能。对科研组织和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和考核,除基础研究外,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要以应用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

(四)人才观: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所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重要的是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习近平深刻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习近平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的观点,从而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具体的抓手,也就是要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和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在习近平看来,首先,要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良好的人才环境,主要是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加强人才分配政策改革,“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

其次,要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和使用人才。要制定遵循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和发展客观联系的政策体系,使科技创新人才按人才成长规律成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科技创新人才使用方面,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机制,做到以事业留人、用人,“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其三,全面建立一只宏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第一大国。但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科技战略人才、领军人才等人才数量上仍然不足,必须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培养和开发国内人才的同时,开阔选人视野,从在13亿人中选人才转到从全球70亿人中吸引人才上,“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学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五)宏图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历史证明,人类发展史上的每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不同国家的转移,而且必然导致世界强国的兴衰交替。中华民族曾经在古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的科技成果”。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也不能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用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为此,习近平向科技界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伟大号召。事实上,不仅从历史看,而且从现实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体,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我国科技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也已进入世界第二大国2015年,我国科技论文排名世界第二,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科技创新能力距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世界前15位,仅差两位。

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习近平指出,要制定“非对称”赶超政策,认为全面科技创新既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要重视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瓶颈的难题。习近平三步走的战略,指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台阶式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实际操作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自成一体,包括科技创新的道路、动力、保障、人才和目标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回答了我国科技创新在接近世界创新型国家情况下如何追赶和超越科技创新发达国家的问题,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思想。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科技创新引领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决胜实现全面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科技创新战略中应秉持的中国方略和思想方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折射出在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战略智慧和思想光辉;一个国家经济强不强,不取决于经济规模的大小,而是由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从而在思想上纠正了以往人们不重视科技创新,盲目追求经济规模粗放式经营的误区和唯GDP论的错误思想观念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政策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思想理论依据和现实推动。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引和推动下,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密集出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想解决但无法、不能解决的深层次难题。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若干意见》,研究审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修订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意见》和《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从科技创新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施工蓝图”。

(三)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新常态下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全面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观点,才能以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只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观,才能真正找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观,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人才驱动发展观,才能振奋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斗志;只有坚持科技强国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上一条:郭霄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

下一条:刘晓勇:我国发展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战略性有利条件

关闭